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抗战的历史贡献

2015-08-17 09:56: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赵国卿

砥柱中流 彪炳千秋——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抗战的历史贡献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不但开辟了山东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大量歼灭和牵制敌人,而且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打造了实力雄厚的战略基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彪炳千秋的伟大贡献。

  一、始终主导山东敌后抗战,并长期独立支撑全省抗战大局,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山东敌后抗战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尤其明显,不但自始至终主导着山东敌后抗战,而且很长一段时间独立支撑全省抗战大局,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抗战初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举入侵、烧杀淫掠,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十万大军稍战即逃。山东共产党人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领导全省人民抗日救亡的重任,组织发动了数十起抗日武装起义,在齐鲁大地燃起抗日烽火。进入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将主要兵力转向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国民党顽固派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与顽军的斗争中,承担起敌后抗战的重任,逐渐开辟了山东敌后主战场。由于日、伪、顽势力的联合进攻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从1941年起,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山东军民以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坚持斗争,“干部战士有半年吃树叶、地瓜秧、花生皮稀稀掺一点粮食的情况下进行作战”。正是山东军民的这种顽强意志,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勇往直前,从而克服严重困难,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样面临严重困难,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力克难关的昂扬士气不同,国民党自上而下弥漫着萎靡不振、投降自保的空气。在日军诱降下,山东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兵力由最多20万人减少到1943年的5万人,伪军则剧增至20万人。在日军打击下,国民党鲁苏战区于学忠部于1943年7月率领6000疲惫之师和山东省政府离开山东。至此,国民党在山东境内已无主力部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独立撑起山东敌后抗战大局。

  八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民(包括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豫根据地所属山东的40余县)共歼灭日伪军60余万,解放山东92%以上的国土。同时大量牵制日伪军,1945年最多时牵制日军10万余人,一般牵制日军五六万人,牵制伪军最多时达20余万人,大大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伤亡就达15.47万人,山东解放区区级以上政权干部56510人中伤亡16953人,占30%。整个山东境内平民伤亡达600余万,财产损失合1937年法币847.65亿元。对于共产党领导下山东军民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共中央曾多次予以表彰。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主席台两侧各悬挂一幅贺幛,左侧来自陕甘宁边区,右侧则来自山东抗日根据地,充分说明山东军民抗战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二、始终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并独立自主建立起一支战略游击兵团,为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党组织在基础薄弱、没有八路军主力支援、军事斗争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以抗日武装起义的独特模式,独立自主地建立起一支相当规模的战略游击兵团,这是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战的一大特点,也是山东党组织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历史贡献。

  由于国民党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山东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全省仅有党员2000余名,且部分尚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尽管力量如此弱小,但面对大敌入侵和国民党军队溃逃,山东党组织独立自主地领导发动了遍布全省的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10余支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肩扛土枪、长矛、大刀与敌人英勇拼杀,很快解放邹平、蓬莱、福山、乐陵等15座县城,建立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1938年12月,经党中央批准,除冀鲁边和鲁西北两地抗日起义武装外,山东各地起义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下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万余人。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发展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山东纵队与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新四军、山西新军、东北抗日联军同为中央军委直接通报单位,受八路军总部指挥。山东纵队成立后,一方面指挥各部队配合地方党政机关发动组织群众,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一方面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于1939年12月对山东纵队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山东工作在同志们艰苦创造中,已获得巨大的成绩,没有八路军和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军队经验的干部帮助条件下,地方党已经单独创造出较有战斗力走向正规化军队,它将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主力军。”

  随着山东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日益认识到山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等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入鲁,与山东纵队并肩战斗,取得了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同时部队也得到迅猛发展。经过整军运动,到1940年底,一一五师达到7.6万人,山东纵队达到5.4万人。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后,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合并建立山东军区,并遵照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到1945年底大反攻胜利结束时,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的山东部分共有人民军队33万人,占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军队的四分之一。这支人民武装不仅在全国抗战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而且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作出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五大主力部队中,由山东走出的人民军队构成了第四野战军的主体以及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一部分。

  三、始终坚持发展观点,建立覆盖全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战略基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中国人民抗日力量不断增长、日军实力不断下降的过程。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英明判断中国抗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强调要不断消耗、削弱敌人的力量,积蓄壮大自身力量,不断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以造成战略反攻的必要条件。山东党组织模范地执行这一战略思想,带领山东军民不断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扩大抗日根据地,并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开展了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项社会改革,尤其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高了广大军民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到1945年底大反攻胜利结束时,山东解放区达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万,党员22万人。加上冀鲁豫解放区的山东部分,共有人口3500万,占党领导的全国解放区人口的三分之一;党员发展到30多万,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建立了全国唯一基本以一省范围为主体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规模如此之大、力量如此之强的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抗战的显著特点,不但为支援全国抗战作出贡献,同时为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实力雄厚的战略基地。毛泽东曾动情地评价: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江南,都主要依靠山东。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准备了强大的人民革命力量。八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大力进行民主政权改造;广大人民群众经济上得到翻身,政治上当家作主,从内心热切拥护共产党。正因为如此,山东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踊跃参军支前,在全国享有盛誉。在淮海战役中,随军常备民工92%来自山东。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山东之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出现车轮滚滚、踊跃支前的盛况,与山东抗日根据地拥有数千万群众基础密切相关。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山东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运动。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共开荒和扩大耕地70余万亩,增产粮食6亿多斤。手工业和林牧副业等各类生产、商业贸易和财政金融建设也得到很大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基本满足了根据地的军用和民生物资的需求。兵工厂发展到25个,不仅能够改装炮弹、翻造子弹、修理枪械、制作刺刀,而且还能大量制造枪炮、手榴弹和地雷,成为八路军、解放军补充武器弹药、战略物资的重要基地。抗战八年间,山东还向延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运送黄金达13万两。在国民党政府停止军费拨付并封锁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下,这些黄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分5期培养了3000多名党政军民干部。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到山东敌后办学,先后培养了2.4万多名干部。正是因为打下了如此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先后有6000余名干部挺进东北,有至少4万名干部南下开辟新解放区。

  四、始终服从全国抗战大局,积极发挥战略枢纽的重要作用,为支援全国抗战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抗战的巨大贡献,还突出地体现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作用上。正如徐向前元帅所说:“山东是联结华北和华中的纽带,可以由此南下华中,北通平津,与晋察冀和太行根据地成鼎足之势,对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按地域分为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战略区,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华北和华中。山东地处华北根据地的东端,越陇海铁路与华中根据地相连,使之形成一个战略整体,在“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作为连接华中与东北的战略枢纽,为解放军挺进东北发挥了战略基地和转运基地的作用。

  向南大力支援华中,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贯彻中央部署,边区省委1938年五六月间相继组织发动鲁南、湖西抗日武装起义,在苏鲁豫皖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山东纵队专门组建陇海游击支队,开辟了苏皖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为开辟、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后,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以山东为战略出发基地南进经略华中。此后,不断“派兵到山东”,将一一五师主力大都部署在鲁西、鲁南边区,以加强山东的战略枢纽地位。1939年9月,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挺进鲁南地区,决定创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华中的联系。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入鲁后不久,即改建为苏鲁豫支队,1940年6月从鲁西南出发,跨过陇海路进至皖东北,挺进并迅速控制了淮海地区。与此同时,八路军第二纵队(后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1.2万余人从冀鲁豫边区出发,开赴华中,与苏北新四军相互配合,形成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南北夹击之势,取得了黄桥战役的重大胜利。1940年12月,一一五师教五旅由山东南下苏北宿迁、沐阳,编为新四军独立旅,更是对华中的直接支援。

  向西大力支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华北抗战作出重大贡献。抗战爆发后,山东党组织在发动全省抗日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了鲁西北、泰西、湖西、鲁西南等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迎接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1940年4月、1941年7月、1942年4月,山东服从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大局,先后将鲁西南、鲁西、湖西划归冀鲁豫边区,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从当时的行政区划看,冀鲁豫山东部分始终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最大部分,共44个县,人口约1000万。同时,经过区划调整,也开辟了从华中经苏北越陇海路到达山东滨海地区,尔后西行经鲁南、湖西至太行终到延安的“红色通道”,加强了山东与华北、华中的联系。

  向北发挥战略基地和转运基地作用,为人民解放军抢占东北、解放全中国作出重大贡献。在抗战胜利转折关头,山东成为八路军战略转移的枢纽。这早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毛泽东就已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他在这年7月9日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的预见成为现实。山东解放区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派出主力部队7万余人开赴东北,占全国解放区调入东北部队11万人的63%。胶东龙口成为部队挺进东北的转运基地,绝大多数部队均由海运出关。在山东军区的统一指挥下,经过充分准备,严密组织,仅用两个月时间,即将数万大军送过渤海海峡,完成了转运任务。

  五、始终坚持将人民解放事业寓于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之中,大力推进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民主革命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积累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任务。抗战期间,山东党组织始终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统一于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在领导山东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全面实施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和政策,初步建成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山东。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实践中,山东党组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在经济建设方面。一是成功创办并经营北海银行,积累了金融行业的经营经验。北海币成为当时广为民间商人承认的最成功的抗币之一,这对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稳定金融,保护和推进根据地的生产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支持敌后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8年12月,北海银行与华北解放区的华北银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基石之一。根据地在既无金银又无外汇作储备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以粮食、棉花、花生等战略物资为储备,保持了根据地币值和物价的稳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国有个经济学家以记者名义来山东访问,对此曾表示不可思议。二是尊重市场规律,执行灵活政策,成功开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对外贸易工作的经验。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山东党组织通过敌占区工作人员以高额利润动员商船来根据地,以我所有,换我所无,不但解决了军需民用,而且带动了根据地整个经济的发展。三是成功开展货币斗争,积累了货币斗争经验。根据地先后成功打击伪钞、取缔土杂钞、排斥法币,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数十亿法币、伪币被排挤出解放区,完全确立了北海币的本币地位。四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建立起具有新民主主义特点的互助合作劳动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变工组、搭犋组等换工互助,同时在榨油、纺织、铁木工、供销、运输、缫丝、染织等行业广泛建立生产合作社,实行折价入股、公私两利、按劳分配、按资分红原则。这种互助合作的劳动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全国推广。

  在政治建设方面。一是依法施政,颁行一系列法规政令,初步实行民主政治。1940年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后,先后颁行有关组建乡村政权、减租减息、人权保障、惩治贪污、婚姻、子女继承等重要法令、法规和条例140余件。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其内容即使今天来看,仍不失真理的光辉。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强调司法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求运用合乎群众实际要求的工作方法,打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条文主义。如规定:在诉讼中,不论呈诉还是口诉,一律受理;在审判案件时,严禁刑讯及变相刑讯,不准吓唬当事人;对案件发生地要亲身查勘研究,广泛进行群众访问调查,等等。三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务实地进行民主选举。在民主政权改造中,各村划分公民小组,由群众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政人员。有些地方没有纸张,农民又不识字,就采用“豆选”(候选人身后放一只碗,选举时将豆粒放入碗中,得豆子多的当选)、“香头选”(在写有候选人名字的纸上用点燃的香头烧个小洞)等原始方式进行投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选举权。某次胶东选民登记,到场的共计533489人,参加选举的472083人,“白发苍苍的长者与佝偻着身体的老大娘都扶杖出席选举,不愿放弃自己一份公民权,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现象”。

  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是保障人民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颁布,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原则,拟定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学制。此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规定和条例,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二是克服形式主义,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开展群众教育。如利用冬春农暇,发起冬学运动,开办妇女识字班。识字班不拘形式,炕头、灶前、碾台上、纺车边都可以是课堂。为解决劳动与学习的矛盾,滨海等地还创办了把学校建在田间地头的“庄户学”。三是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群众宣传。当时,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只有那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才能真正吸引群众,打动群众,鼓舞群众。唱歌、演剧、教新文字是当时党宣传发动群众最有效的三件法宝,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仅沂蒙根据地就组建了9000多个农村剧团,每个庄子都会唱“打杀汉奸”的歌曲,莒南县更是“庄庄秧歌队,村村锣鼓声”,开创了宣传群众的成功范例。

  (本文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