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海阳地雷战挫败日军侵略 实景演出再现抗日风云

2015-05-11 00:58:00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作者:钟建

  地雷战纪念馆

  网络名博走进海阳地雷战纪念馆

  网络名博在地雷战风景区合影

  大众网烟台5月10日讯5月9日下午,“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走进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在一幅幅震慑心灵的历史照片和珍贵文物面前共同追忆那段雷山火海的人民战争年代;10日上午,名博们又来到海阳市朱吴镇,参观1962年电影《地雷战》实景拍摄地,并观看了景区安排的实景演出。参观中,海阳人民以地雷战的形式抗击侵略、机智应敌的历史故事给知名博主们留下深刻印象,知名作家、评论家刘仰表示,地雷战表现了人民群众伟大的抗争精神,要珍惜来自人民群众的力量。

  日军入侵 海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38年4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初次对海阳伸出锋利的魔爪,日军6架飞机飞入海阳境内,对海阳县城凤城、中村、埠南等村庄进行轰炸,炸毁房屋四百余间,伤几十人。同年7月26日,日军4架飞机轰炸了盘石店村,毁房38间。

  1940年春天,当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之际,日军调转矛头,利用正面兵力对敌后抗日区执行烧杀抢“三光”扫荡政策。2月7日,日军地面部队的铁蹄由青岛侵入海阳行村,10日进占海阳县城。在沿海村庄凤城、鲁古埠、大山所、行村安下四个据点,对海阳进行数次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41年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清河独立团到胶东后,胶东区成立了以许世友为指挥、林浩为政治委员的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第五旅、第五支队和海阳人民一起,针对国民党投降派展开了5个月反投降战役,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给胶东革命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雷战响 海阳人民自发抗战机智应敌

  火药被发明后不久,古人发现用黄泥将火药紧密包裹起来后具有不小的爆炸威力,便将其用于军事使用,这就是最早的地雷。据史料记载,明末时期,倭寇横行,驻扎在大嵩卫的官兵在沿海地带埋设地雷,让倭寇闻风丧胆。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为了更好地保卫家国,重新拿起了地雷这一武器与日本侵略者抗争。

  1943年海阳县武委会在南埠村召开会议,会上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于东山介绍了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敌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地雷。5月,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风鸣在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据点出来抢粮食的日伪军5名;接着,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赵乾江在山枣埠顶埋设两颗绊雷,炸死炸伤日伪军7名;文山后民兵与叶家村民兵又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6名、5名。初期连战连捷,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斗志,地雷战由点到面,普遍展开,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海阳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地形复杂,多山石丘陵,这为地雷战的开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自然环境。隶属行村镇的赵疃村就是当年《地雷战》影片中赵家庄的原型。它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是通往行村索格庄、小纪一带的交通要道,行村据点和夼里、孙家夼据点的咽喉,是日寇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民兵掌握日军扫荡规律后,利用有利地形,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

  一时间,大小路口、山坡、树林、河滩、瓜田、菜园、门口、墙头、驴槽、羊圈、猪圈、鸡窝、粮囤、井台、水桶底、箱子里……都埋下地雷,敌人动哪里,哪里就爆炸,整个赵疃村里村外真正成了致日寇于死地的雷山火海。

  海阳地雷战闻名全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灵活多变。地雷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普通的踏雷外,民兵在战斗中研制了绊雷、夹子雷、胶皮雷、连环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丝雷、飞行雷、水雷、天女撒花雷、掷石雷、丁字雷、空中伴雷、防探雷针雷、火光信号雷等等。而埋雷方式也从原来的“埋雷等敌”到“送瓜上门”、“将计就计”,可以说是出敌不意,炸敌无数。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刘美显